你的位置:首页 > 罐头知识 > 历史

中国罐头之都——漳州的罐头产业历史回顾和展望

2016/10/27 21:07:17      点击:

一、漳州罐头产业的历史回顾


漳州罐头产业始于60多年前。以私营手工作坊式水煮锅蒸加工水果罐头起步。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成立了国营漳州罐头厂。由于漳州地处亚热带,雨水充沛,四季如春,盛产花果,在50年代被称为“福建的乌克兰”。更由于漳州地处祖国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当时称为“福建前线”的前沿。根据当时国家经济战略发展的定位,漳州不宜发展重工业。因此,罐头食品就成了漳州地区重点发展产业。直至计划经济年代,漳州罐头厂以出口苏联东欧蔬菜罐头及出口东南亚的荔枝、龙眼、菠萝等水果罐头。70年代开始种植生产加工蘑菇罐头并出口欧美。70年代末漳州罐头厂已成为一个千人大厂。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使漳州罐头产业跳跃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直至92年漳州罐头产业,也可以讲是中国罐头产业发生了几起标志性事件:一是漳州罐头厂的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具有代表性的三件事:从瑞士、德国、意大利引进电阻焊空罐生产线及底盘自动冲床生产线在中国罐头产业中打响淘汰焊锡罐第一枪,也为今天漳州的制罐行业能走在中国制罐行业的前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率先采用127.C高温短时杀菌,不仅降低蒸汽消耗,提高设备利用率,而且克服了蘑菇、芦笋罐头121.C杀菌后组织形态和颜色等不良变化的问题,127.C高温短时杀菌这一技术进步成果至今被全行业所普遍采用。三是采用“马口铁以薄代厚”技术,降低空罐成本,这是漳州罐头行业加工成本低于其他地区的技术法宝之一。


八十年代初,漳州还诞生了常山华侨罐头厂、南靖罐头厂、南浦罐头厂和东山罐头厂、东山商业罐头厂、诏安罐头厂等一批国营企业。八十年代后期,漳州地区的乡镇形式的出口罐头加工厂崭露头角。这就是以紫山、芗罐为代表的出口加工罐头企业的出现。


提到漳州的芦笋罐头,常山华侨罐头厂功不可没,是这家工厂把芦笋引种进漳州东山岛,尽管今天常山华侨罐头厂已倒闭近十年了,但因为他的贡献,才使得芦笋罐头在漳州乃至福建有了20多年的延续。


值得一书的是八十年代后期,全国、全行业还在走计划经济套路的时候,漳州的国营罐头企业,敢于冲破计划经济的篱笆,摆脱粮油进出口公司的各种阻扰,走市场优先的道路,为90年代漳州罐头产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89年在美国发生的“中国蘑菇罐头肠毒素事件”的冲击下,处于蓬勃发展之中的漳州国营罐头企业受到重创。漳州的国营企业从此走下坡路。记得蘑菇罐头2840的碎片在88-89产季的销售价格达到每吨近9000元的高位,因“肠毒素事件”被积压的产品在91年仅卖2000多元。89年4月,250g条装芦笋,19800元每吨在90年则只能卖9000元每吨。整个行业哀鸿遍野、一片萧条。


进入九十年代,尤其是九二年邓小平南巡后,国家对私营经济政策的开放和国际罐头市场的复苏,使漳州的罐头产业演绎着悲喜交织、此消彼长的交响乐章。一方面国营企业身背沉重的历史包袱,深受体制束缚而一步步的衰落;98年美国对中国罐头征收反倾销税,成为压倒漳州国营罐头企业这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漳州国营罐头企业全面退出行业的历史舞台。另一方面当时乡镇企业的民营罐头企业却进入了一个野蛮快速生长期:罐头工厂一度超过一百家,除了少数有轻工出口代号,大部分是生产加工出口水货的工厂,这些罐头企业除了生产蘑菇罐头、芦笋罐头、荔枝罐头、竹笋罐头外,也开发生产一些与传统品种不同的品种。漳州的马蹄罐头就是以加工出口水货的工厂带出来的。九十年代初,漳州地区加工生产销售出口罐头的工厂近百家,大部分是以水货形式的工厂,与此同时,出口罐头的销售模式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计划经济模式退出历史,国营工厂取得出口自营权。但私营企业还需找国营出口公司代理。整个90年代是漳州罐头行业充满变革的年代,也是个“鱼龙混杂”的年代:95年前后,已取得出口轻工代号的罐头厂都进行“鸟枪换炮”式的扩张,一些出口水货做的较好的罐头工厂也投资建新厂房,寻求“转正”。但是,由于私营企业先天的管理缺陷,没有很好地渡过“七年之痒”这一难关,前后有十多家工厂倒闭或“易帜”,较为典型的是芗城区排列前三名的芗城罐头厂、龙顺罐头厂和华庆罐头厂的倒闭。更多的私营企业则不断地改善内部的管理,发挥着自己的优势,成为今天漳州罐头产业的中坚,如现在的紫山集团、立兴集团、港昌食品、平和宝峰、绿宝集团等都是经过九十年代而成为产业的中坚企业。99年“三检合一”漳州检验检疫局采取一系列措施,杜绝“水货”罐头出口,其中对符合要求的罐头加工厂进行登记,一次性登记17家出口罐头企业,从此结束漳州生产加工出口水货罐头的历史。


回顾漳州罐头产业的发展历史还必须回顾漳州地区空罐制造产业的发展历程。80年代乡镇罐头企业的发展催生了空罐制造产业。原漳州罐头厂由于体制和经营理念等的原因,空罐一直不对外出售。随着乡镇企业进入罐头产业,专业的空罐制造工厂应运而生。土坪制罐(标新制罐的前身)之后,和成、嘉隆(祥达制罐的前身)、嘉亿等民营制罐工厂先后设立并进入发展轨道。90年代,台湾统一马口铁进驻漳州建厂,标志着从马口铁制造、印铁制罐至罐头加工全产业链的完成。这在国内应当是绝无仅有的。漳州罐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空罐制造业的发展,在漳州罐头产业进入向外省扩张时期时,空罐厂随之向外省市建厂扩张。漳州制罐产业和漳州罐头产业相得益彰、唇齿相依的发展历程也是行业中罕见。


进入21世纪,漳州罐头产业进入了扩张时期,归纳为:外延扩张和产能扩张。为寻求原料价格优势,漳州企业到省外建厂,不少异地办厂获得成功并成为当地的骨干企业,如:广西贺州嘉宝;山东紫山;山东立兴;……。


二、漳州罐头产业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据漳州罐头食品商会初步统计,漳州目前有罐头出口企业57家(不包括省外建厂),2010年出口罐头约40万吨,出口交货值5亿美元,产能已经达到60万吨。单品出口量超过1000吨的有一百多个品种。主要品种:蘑菇、麻笋、荔枝三大罐头品种在全国占绝对地位。


回顾漳州罐头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出:但凡遇到发展阻力,无论是来自原料及上游产业,还是来自于国际市场,漳州罐头产业总是通过创新从容应对。127°C杀菌提高杀菌环节的效率、马口铁减薄技术的实用化以因对用铁成本提高、异地贸易首开贸易体制的创新模式绕过计划经济约束使产业获得新的生机、等等,无一不是源自于观念的创新。也可以说,技术创新、经营创新、观念创新造就了漳州罐头产业的今天。


当然,国内国际形势不断变化正深刻地影响着漳州罐头产业的正常发展。除了全国罐头产业共同面临的各种问题外,漳州罐头产业面临着特殊的问题——


(一)产能过剩问题


60万吨的产能相对于40万吨出口量而言,产能过剩三分之一,而且今年以来还有新的工厂在投建。从今年的蘑菇产季可以看出产能过剩问题的严重性。这两年,经漳州罐头食品商会的不懈协调,蘑菇、荔枝、芦笋的出口价格基本上都能达到甚至超过商会协调的价格,出口价格已经处在一个历史高位了。但是工厂依然处在一个亏损或者微利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是产业过剩。今年,欧盟控制的中国蘑菇罐头对欧出口配额首次出现放空现象,这说明我国罐头加工出口产业持续多年的“两头受挤”的局面已经转变成“一头受挤”的局面。从出口价格看应当是有利润的,但这部分利润其实不为加工出口企业所有,而是大部分转移到菇农身上去了。


(二)支柱品种的原料基地萎缩问题


漳州罐头产业的支柱品种是蘑菇罐头,正在受难以逆转的大环境变化而逐年萎缩。造成漳州地区蘑菇原料基地萎缩的主要原因有三:


1)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如传统种植地区的大面积开发区建设、道路修建、新农村建设等;


2)蘑菇原料基地从事种植的从业人员老龄化加剧。年轻一代倾向于外出打工,向往城市生活,农村劳动力后继无人。即便是种植利润可观,但种植农民的老龄化趋向已经严重影响到原料的供给能力;


3)种植蘑菇的原材料由于逐年短缺而价格大涨,原料成本水涨船高,种植风险加大导致增产积极性不高。


(三)劳动力工资成本的增加与劳动力的素质和工作质量不成正比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劳动者工资的增加应该与劳动力素质和工作质量成正比,但现状却是如此,甚至往往成反比,给企业效益管理带来严重阻碍,也因此导致“管理出效益”成为空谈。虽不是所有漳州的罐头企业都遇到同样的情况,但具有普遍性。从业人员的素质已经开始影响到产业的正常发展。


如何解决好全国共通问题和漳州罐头产业面临的特殊问题,无疑是漳州产业界必须认真思考并创新实践的重要课题。


三、漳州罐头产业持续发展的探讨


漳州罐头产业的发展历史表明,但凡经历过一次波折和震荡,漳州的罐头企业就会出现新的局面,以适应客观形势下产业发展需要。目前,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罐头产业一样,漳州罐头产业遇到了历史上最大的经营压力,一些罐头企业已经开始为适应新形势而开展各种尝试。本人认为,简单的产品转型不是罐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如果都进行产品转型,漳州的罐头产业势必导致产业空洞化,换言之,罐头企业不生产罐头了,谈何持续发展。


为应对产业面临的新局面,当前的漳州罐头产业已经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动向。


1)在原料基地建设上力争政府的协调和政策支持;


2)探索新型有效的行业联合、协同作战;


3)推行自动化技术升级应对生产成本日益高涨;


4)调整产品结构,注重开发新产品以提高产品附加值,走产品差异化道路;


5)调整市场结构,开拓包括内销市场在内的新市场;


6)探索以罐头为主营业务的多元化经营模式。